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这段时间不怎么好过,今年的冬天真的是“冷”透了。11月20日,中钢协进行了今年第三次行业信息发布,据中钢协统计,1~9月份,大中型钢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6572.50亿元,同比下降6.49%;盈亏相抵后亏损55.28亿元,而上年同期为盈利836.92亿元,由盈变亏。亏损企业亏损额267.26亿元,同比增长41.5倍;亏损面45%,同比增加38.75个百分点。
从年初至今,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,钢材市场呈现供大于求局面,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低位波动,而煤炭、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且幅度较小,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异常严峻,整个行业的日子很不好过。对于这一现状,中钢协会长、首钢集团董事长王青海有个形象的概括,“伟大的产能、微薄的利润、惨淡的市场”。
中国钢铁业目前最显著的特征有两点:一是质量不高,二是产能过剩。产能过剩只不过是表面现象,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结构不合理,发展方式落后,过度无序扩张。因此,唯有扭转钢铁的产业结构,提高特殊钢、不锈钢等高利润产品的比重,降低普钢、粗钢的产能,才是钢铁业自救的最有效办法。
加快兼并重组的产能做“减法” 。
瞄准高端制造的质量做“加法”。
业内权威人士表示,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。要度过整个产业最冷的一个“冬天”,就必须在产能上做“减法”,通过控制产能维持效益;另一方面要在质量上做“加法”,更多参与高端钢材的竞争。未来的出路必然是去产能,加速产业升级,将过剩的、同质化的低端钢铁产品向高端升级发展,引导产业链健康、有序发展,提高产业的集中度。
来源《中国质量报》由华业方管资讯中心发布
|